内蒙古集中攻坚和持续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04-08 行业动态

经过集中攻坚和持续整改,整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1.全面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自治区党委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民族工作机制,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每年专题听取常委同志抓民族工作情况汇报,推动责任落实。召开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三是加大政治监督力度。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政治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定期听取汇报,推动工作落实。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纳入巡视巡察重要内容,督促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四是坚决纠正存在的偏差。自治区党委先后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举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自治区各大班子、各盟市旗县和区直部门单位同步学习补课。自治区党委常委班子召开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逐级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查找和纠正工作中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偏差,颁布《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制保障。五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编制《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7年)》,修订《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测评标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组织5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示范盟市、9个教育基地开展自查,持续推进示范建设。推荐15个地区和单位参评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主题宣讲,在自治区主流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讲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六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制定实施方案,在机关、学校、社区等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民族政策宣讲。全区基层党组织或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67400个,开展民族团结政策宣讲38277场,现场接访55984次,化解矛盾16037个,解决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64453件。七是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师资保障,提升教学能力,加强教学管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全部使用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实现“应推尽推”。

2.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实践要求。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12次集体学习,举办全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和省级领导干部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召开全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举办3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两会”精神专题轮训班,对2万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全员轮训。二是强化工作落实。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会议定期听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汇报工作机制。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先后6次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究细化措施,持续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落实情况,强化盯办落实。强化督促检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带队,组成6个专项督查组开展实地督查。三是强化考核监督。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作为2020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贯彻落实不力的评定为“一般”等次,对发现的问题一对一反馈整改。制定2021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赋分权重,以考核促落实。自治区纪委监委将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情况作为政治监督重点,汇集监督事项684项。建立分层建账、动态更新、对口督导、定期汇报、责任追究五项机制,推动监督工作落地落实。自治区纪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落实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

3.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强国土空间保护。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快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将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农牧业空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沿黄干流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右岸平原优质耕地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比例,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加快构建“一核双星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以呼包鄂乌为“一核”、赤峰通辽为“双星”、盟市旗县为节点的城镇体系。二是整改煤矿违规占用草原问题。违规占用草原的14家煤矿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改。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梳理2010年至2020年办理涉林涉草案件,全面整改发现问题。认真落实《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意见》,严格控制在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格规范已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明确草原上已建和在建矿山资源开发项目不再增扩面积,涉及占用草原的已设采矿权期满后退出。三是强化农业生产“量水而行”。制定实施《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管控措施》,落实用水总量管控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在赤峰市松山区等5个旗县区开展地下水“量水而行”试点建设。通辽市、赤峰市编制完成地下水利用和保护规划。在通辽市、赤峰市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63万亩,在乌兰察布等8个盟市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107万亩。全区3处灌区列入国家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明确2021年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并逐级分解到旗县,完成27条重要河流地表水水量分配。严格高耗水项目取用水审批,对4个地表水超载区和5个地下水超载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许可。稳步推进“以电折水”系数率定工作,逐步实现井灌区用水计量,推动节约用水。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制《自治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部分行业电价政策和电力市场交易政策,明确执行差别电价政策限制类企业(装备)名单。对全区特种铁合金企业进一步核实认定,确定40户特种铁合金企业,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制定重点行业限制类企业(装备)清单,计划2021—2023年整合退出钢铁、铁合金、电石、焦化、石墨电极等5类企业164户、产能3062万吨。对全区65座60万吨/年以下煤矿进行摸底,提出分类处置措施。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制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技术改进、科技创新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石墨(烯)新材料生产、风电装备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制定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措施,壮大风电、光伏等产业。将稀土永磁、抛光等17个项目列入2021年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支持项目。三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系统集成项目建设,包钢钢联、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今年以来,59家企业、8项产品、4个园区、2个供应链分别被认定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对33个工业绿色化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编制自治区加快新材料发展等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升产业链水平。制定“十四五”全区工业项目滚动计划,大力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召开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制定《自治区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新基建步伐,新建5G基站5772个,全区累计建成15802个。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计划总投资413.2亿元,设计承载服务器约133万台。成立内蒙古数字经济研究院、内蒙古区块链研究院、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内蒙古分中心等科研机构,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编制《自治区工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建设,加快推广5G+场景应用。推进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全区二类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开展智慧化改造,年底前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覆盖率达60%以上。

5.严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是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增长。制定《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能耗双控工作职责》和考核评价标准,推动能耗双控责任落实。编制《自治区“十四五”节能发展规划》,制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开展“两高”违规项目清理专项行动,清理在建项目78个、存量项目96个、拟建项目7个。制定能耗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和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将高耗能项目全部纳入用能预算管理,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制定2021年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计划,纳入计划内节能技改项目104个,预计节能121.44万吨标准煤。制定《自治区煤电节能降耗及灵活性改造行动计划》,计划2021—2023年改造现役煤电机组1200万千瓦。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能耗双控工作,推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截至8月底,全区新建绿色建筑标准工程1118项、2004.86万平方米。严格落实《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细则》,对582家企业采取有序用能、降低生产负荷、错峰生产、提前检修等措施,对824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实施在线监测。二是着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编制《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启动低碳创建管理规程、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制定工作,开展低碳旗县、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区等试点创建工作。

6.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一是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制定自治区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5.2亿元,同比增长7%。将盟市科技投入刚性增长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督促落实科技支出责任。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揭榜挂帅”等制度机制建设,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力度,下达资金2.7亿元。核定2020年度高新技术企业414家,下达研发奖补经费8980万元。制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完成全区2020年度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核定企业研发投入费用81亿元,较上年增长近13亿元。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科技成果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支持11家企业质押专利49项,使用补偿准备金1410万元,撬动银行贷款7470万元。给予43家在自治区股权交易市场科创板优选层企业860万元后补助支持,下达上市奖补资金1349万元,奖补企业28家。

7.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1—2030年)》。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生态保护责任清单》,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建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一期工程。开展森林、荒漠和湿地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已实施造林绿化313.49万亩,种草1430.2万亩,实施防沙治沙512.7万亩。开工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工程40条,完成治理395.2平方公里,建成水源工程1536处。在重要江河流域开展生态治理,公布乌梁素海等31处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湿地面积486.1万亩。加快推进呼伦贝尔、贺兰山国家公园申建工作。三是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将113家矿山列入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6家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被移出名录,全区已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83家。推进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治理,争取2021年度中央专项资金3.7亿元,13个工矿地土地整治项目扎实推进。开展典型生态系统质量状况评价试点工作。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1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完成卫星影像变化图斑实地核查11.15万个。在黄河流域42个旗县开展违法占用森林、草原和湿地专项整治,严肃处理违规违法问题。

8.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治理情况汇报,研究深化治理措施。将“一湖两海”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事权上收至自治区统一管理,按月进行水质监测。“一湖两海”流域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改造并保持稳定运行。二是推进呼伦湖保护治理。制定《“十四五”时期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方案》,完善呼伦湖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呼伦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持续做好补水工作。三是推进乌梁素海治理。编制《“十四五”时期乌梁素海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水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加大乌梁素海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0.2万亩,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67.1万亩,推广配方肥610.5万亩,增施有机肥427.7万亩。严格控药减害,完成绿色防控616.5万亩、统防统控465.8万亩、地膜回收419.7万亩。四是推进岱海综合治理。编制《“十四五”时期岱海流域保护治理实施方案》,调整周边地区农业种植结构,8.5万亩水浇地全部改造为滴灌,耐旱节水作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39.45万亩,同比增加15.9万亩;耗水量较大的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14.9万亩,同比减少10.73万亩。今年以来岱海周边封停机电井300余眼。加快推进岱海应急生态补水工程,完成投资11.38亿元。五是推进察汗淖尔生态综合治理。编制《察汗淖尔“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规划》,在察汗淖尔周边实施农田“水改旱”工程,安排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资金5000万元,建设高效节水农田6.6万亩,已完工3.6万亩,落实旱作和有机种植面积21.65万亩,建设雨养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200亩。建立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4412万元,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亿元,加快实施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项目。

9.加强河湖保护治理和黄河沿线、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湖泊保护治理。召开湖长制会议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改造会议,部署推进全面加强河湖保护治理工作。对全区655个湖泊名录、地理位置等开展复核,更正完善基本信息,选定8个具有代表性的湖泊进行量化气候影响和人为干扰影响程度分析,为厘清湖泊变化成因,开展面积萎缩湖泊治理提供依据。加快推进哈素海、达里诺尔湖等重点湖泊治理保护,组织开展2021年河湖管理保护“春季”、“秋季”行动,排查整治“四乱”问题。二是科学合理配置河湖生态用水。编制《自治区“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利用规划》,优先将再生水、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给工业企业,自治区本级审批的许可水量中非常规水源许可水量占54%。持续推进巴彦淖尔市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水权交易。强化水资源监管,完成全区取水口核查登记,共登记取水口74.1万个,正在对违规取水口开展规范整治。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特别是大型超采区治理,全区30个一般超采区全部完成治理,对超采区内新增农牧业生产用水一律不予审批。加大西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制定《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修编)》和《内蒙古西辽河水资源管控措施》,明确重要断面下泄水量管控指标,建成西辽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强化水资源分析管控。三是加强黄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编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1—2030年)》、《自治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开展黄河流域滩区乱占乱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治理违规取水口、工业企业违规取用地下水等问题。开展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3公里范围内城乡生活污染源排查治理,清理垃圾1999万吨。在沿黄5个盟市的8个旗县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在沿黄流域7个盟市42个旗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沿黄流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61%。四是加大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编制“十四五”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规划,建立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推动241家生产矿山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有74家完成升级改造。推进煤矿(采空区)火点和生产作业扬尘治理,43处露天煤矿(采空区)全部实现夜间禁采,25处井工煤矿煤炭转运采取封闭式皮带运输,68处生产建设煤矿(采空区)煤炭外运和99处物料堆放点实现全封闭。乌海及周边地区16个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已完成15个。

10.加快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是着力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意见》,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文件12件,持续织密制度之网。二是多措并举强边固边。制定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职责等制度规定,完善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制定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全区所有边境旗市推行“党员中心户+报警点+警务室+边境堡垒户”警务模式。

11.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煤炭工业、稀土产业等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具体举措。二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定实施《关于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煤化工循环清洁生产利用,2021年起不再审批焦炭新增产能项目。三是扩大新能源消纳。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年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总量消纳权重达到20.5%、非水电消纳权重达到19.5%,在生产、消费和公共领域扩大消纳权重。截至8月底,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5506万千瓦。四是全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编制《自治区“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呼包鄂乌氢能产业创新先行示范区,推动绿氢在冶金、化工、交通等领域示范应用。2021年推动建设总产能6.69万吨/年绿氢的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新建新能源221.95万千瓦。五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基地。编制《自治区“十四五”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白云鄂博铁精矿、稀土精矿、萤石精矿、铌精矿、钪精矿和硫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升级改造铌钛合金冶炼中试试验室。

12.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自治区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年行动计划,加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到2025年再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家。将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金融重点支持企业库,逐户建立融资对接台账,持续跟踪企业信贷资金需求。1—8月,全区涉农贷款余额8862.7亿元,比年初增加494.4亿元,减免涉农涉牧行业纳税人税费37.46亿元。制定《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开展第五批“内蒙古老字号”认定工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新认定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87家,累计670家,较2020年增加78家。二是做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制定《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大力提升乳品、肉类、羊绒、玉米等农畜产品加工率,2021年开复工乳制品、肉类加工等项目50个。加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力度,兴安盟扎赉特旗等5个示范园区列入第三批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三是强化产业集群建设。编制《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做优做强奶业、玉米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达到10个。持续建设草原肉羊和河套向日葵2个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建设内蒙古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克什克腾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托克托县古城镇等1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加快创建7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园。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年内建成农畜产品加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个,支持18家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四是强化金融支持。召开政金企对接会,现场签约“十四五”乡村振兴项目3个、融资11.95亿元。创新推出“农担e贷”、“邮农贷”、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贷款担保、中小外贸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上半年,全区融资担保机构涉农担保余额189.5亿元,涉农担保在保户数7.5万户,同比增长6.8%。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制定《自治区“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种业良种化率稳定在95%以上。启动建设自治区玉米、肉牛、设施蔬菜、马铃薯、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44万亩,同比增加40万亩。加快推进扎赉特旗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等项目建设。

13.加快建设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制定《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行动方案》,推动向北开放工作提质增效。编制《自治区“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按照综合枢纽口岸、重点专业口岸、普通口岸的发展模式,推动不同类型口岸建设发展。建立口岸开放口岸功能拓展论证机制、口岸运量通报制度,推动口岸运行效益提升。1—8月,全区口岸过货量3676.4万吨。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乌兰察布至二连浩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落实资金4000万元。加快编制乌兰察布——二连浩特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集二线贲红至二连浩特扩能改造工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整合全区航空口岸布局,以呼和浩特机场为枢纽,差异化定位海拉尔、包头、二连浩特等支线机场,完善现有航线网络。开通运营跨境电商直购业务,已完成6批跨境出口货物清关出港。三是积极推动满都拉口岸发展。修编《满都拉口岸总体规划(2016—2030年)》,将扩大过货量作为口岸发展的首要任务,主动协助企业找订单、找货源,持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实施提前申报通关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截至目前,口岸累计过货量114.56万吨,同比增长178.4%。四是全方位参与中欧班列。制定中欧班列年度开行计划,积极争取将满洲里铁路口岸站国际货场扩能改造工程、二连浩特口岸站集装箱换装扩能改造工程、集二线扩能改造工程纳入国家中欧班列运输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开工建设满洲里口岸国际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有序推进二连浩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项目建设。1—8月,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2195列,同比增长16.2%;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1712列,同比增长15.4%。五是深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完善与俄蒙地方政府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推进内蒙古与俄蒙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筹备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自治区财政增加建设资金3000万元,提升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功能。二连浩特至赛汉塔拉、海拉尔至满洲里高速公路复工建设,巴彦淖尔35千伏查干哈达供电项目境内工程已竣工,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跨境陆缆传输系统已完成对接。开展贸易畅通行动,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认定5家自治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将6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列为培育对象,带动中小微民营企业736家。积极推进满洲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已通过国家验收。推进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进口落地加工试点建设,编制完成边民互市贸易进口落地加工商品名录。开展班列提质增效行动,1—8月,到发中欧班列271列,组织开行钾肥、粮油、木材定制班列112列。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做好境外投资企业项目备案工作,已备案对蒙古国投资项目19个。积极推进进口农产品资源加工基地建设,已开工建设肉类和粮油加工项目3个,总投资3.38亿元。加强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1—8月累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业务89.9万单,实现进出口额1.03亿元。开展金融领域合作行动,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与俄蒙同业业务合作。开展人文交流合作行动,与俄蒙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1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有序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开展债务化解自查自纠,严防虚假化债、数字化债。严格落实法定债务规模削减机制。二是降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制定工作规划,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建立处置进展台账,加强信贷全流程业务和重点领域风险管理。指导地方法人银行公司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及时预警识别评估风险。

15.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编制《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排污许可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对1935家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质量、5862家排污单位执行报告提交率开展检查。实施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全区10家钢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已完成整治38家。12个盟市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和“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措施更新工作。1—8月,全区优良天数比例85.9%,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7%。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编制《自治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1—8月全区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39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46%。提升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64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48个自治区级以下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42个。强化饮用水源保护,8月份全区45个在用地市级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82.22%。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将139个建设用地污染地块纳入优先管控目录。制定自治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在沿黄7个盟市开展危废固废整治行动。二是重点治理垃圾围城。全区12个盟市对城区及周边范围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清理垃圾约29.3万吨。开展城镇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建成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20座、在建3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9748吨/日,无害化处理率99.05%。三是积极治理重化围城。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严控新增“两高”项目准入的具体措施。严格规范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布局,明确新上重化工项目必须入园,对布局在园区外的现有重化工企业,严禁在原址审批新增产能项目。重点整治包头、乌海及周边地区重化围城问题,包头市制定《城市建成区钢铁、化工、有色等污染企业和工段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明确山南地区不再新建“两高”项目;将解决乌海市“重化围城”问题列入《乌海及周边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全方位推动问题解决。

16.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一是积极推进排查整改。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171名;实施自治区公费定向培养师资计划,招录公费师范生723名;建立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2021年春季全区交流教师校长4522人。坚持教育专项经费资金优先安排脱贫地区,2021年下达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32.77亿元,其中脱贫地区7.54亿元,占23%。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制定《自治区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对全区201家旗县级公立医院、1005所卫生院、10297个嘎查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设施设备、人员和药品配备等开展排查,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1443名。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工作,已核准身份信息的脱贫人口参保率为99.9%,特困人员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开展农村牧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排查住房289.7万户,将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6814户动态纳入改造范围,累计下达补助资金2.19亿元,易地搬迁补短板项目全部竣工。在脱贫人口就业方面,建立集中安置点就业服务平台或窗口445个,全区113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就业意愿脱贫劳动力19302人已全部实现就业。在饮水安全方面,共排查出集中供水水源工程损坏、管网老化及设备故障等问题861个,完成整改816个;发现分散式供水问题2处,发现单户净水设备使用问题7454台,全部完成整改;更换到期滤芯17.7万,建立单户净水设备售后服务站点213处。在产业发展方面,排查农畜扶贫产业项目20392个,发现并整改存在收益不稳定问题项目564个。在5个脱贫旗县创建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积极搭建消费帮扶载体,新安装消费帮扶专柜169台,建成消费帮扶专区122个,实现销售额5918.66万元。累计认定帮扶产品2949款。二是制定扶持政策。研究编制《自治区“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出台《关于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政策措施》等,加强对脱贫地区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快资金项目落实。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2021年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预算总体保持在51.5亿元。对中央财政下达的215.87亿元农牧业转移支付资金,继续按照政策要求向符合条件的脱贫旗县倾斜。

17.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是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制定实施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和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意见的落实举措,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内蒙古建设作出总体安排。制定自治区直属部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指引和目标责任清单,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推动治理任务落实。出台《关于加强综治中心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苏木乡镇(街道)平安办、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二是推动提升法治意识。下发区直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指导清单,明确各部门单位普法重点任务、工作措施等,进一步压实普法责任。把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培训列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纳入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和内蒙古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教学安排。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法治内蒙古”建设网络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县处级以上干部1万余人次。制定“八五”普法规划,自治区主流媒体刊发普法宣传稿件620多篇,制作播出节目240期。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评选活动。三是强化生效裁判执行。加大考核通报力度,将各地区履行生效判决文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纳入依法治区考核,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月通报,推动党政机关履行责任。

18.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精心动员部署。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制定《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版本),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快推动任务落实。二是加快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推行“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四办举措,“蒙速办”APP移动端3.0版本上线运行,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已完成自治区本级14个部门41个垂建业务系统梳理和28个业务系统对接,推送办件405万余条,通过“综合一窗受理”系统受理办件件。各级各部门在“蒙速办”移动端接入应用1034项。全面清理多头重复审批,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承诺制”、“容缺受理”等改革。调整充实自治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繁简分流机制,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好转。三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行政许可事项专项清理。制定《自治区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办法》,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19个区直部门“双随机”抽查检查各类市场主体4.45万户,部门联合抽查检查5190户。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颁布实施《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编制《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实公民、社会组织、企业守法信用记录制度。修订《自治区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工作,不断优化信用修复服务流程时限,累计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326次。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归集各类市场主体信息2.9亿条。

19.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修订完善疫情防控方案,落实高风险从业人员防护措施,严格排查管控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扎实做好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处置工作,持续强化口岸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口岸“人”、“物”、“环境”同防要求,实行口岸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物品检测消毒。建立重大疫情智慧化多点触发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二是全力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保就业方面,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1—8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8%。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对19个行业、5000户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测,有效应对失业风险。稳金融方面,充分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作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认真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新设立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促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1—8月,全区外贸进出口额783亿元,同比增长16.9%。稳投资方面,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大会,深入落实“三级领导”包联重大项目制度和重大项目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8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8月,全区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383项,引进资金1073.35亿元。稳预期方面,全面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社会预期管理,及时回应关切,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及时更新《自治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防止清单之外乱收费。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103.6亿元,同比增长10.4%。三是全力落实“六保”任务。保基本民生方面,持续增加基本民生收入,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9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城镇、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4.5%。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截至6月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较上年末增加2.57万、8.77万和4.94万人。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21.1万户,棚户区改造开工15339套。持续关注每月CPI以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注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粮油、肉类等生活必须品保供稳价工作。保市场主体方面,坚持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把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作为发力点,深化“放管服”等重点改革,助力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元气。不折不扣落实税费优惠政策,1—8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31.98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60.28亿元,减免路费7.55亿元。开展民航等物流领域、行政审批中介、行业协会相关领域违规收费问题整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深化“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专项行动,落实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政策。保粮食安全方面,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41.4万亩,同比增加2.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任务,全区粮食产量“十八连丰”在望。发布全国首支粮食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积极探索粮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保能源安全方面,保障煤炭市场稳定供应,1—8月全区原煤产量6.49亿吨,同比持平;全区发电量39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新能源发电量占19.2%,电力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启动实施高耗能工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项目试点,编制全区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鄂尔多斯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推动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全面梳理稀土、风电等7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明确强链、补链、延链关键环节,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下游,引进配套延伸企业补短板、强弱项。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六大行业均实现正增长,冶金、建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区工业产品产销率100.3%。保基层运转方面,压减自治区本级一般性支出20亿元,对103个旗县(市、区)“三保”情况开展预算审查,按月监控支出执行情况,及时将资金直达基层。逐步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支出政策,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新增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0.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编制《自治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分行业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恢复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2021年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推动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平稳恢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26.2亿元,同比增长10.9%。1—7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31个服务行业大类中,超六成营业收入实现增长。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编制2021年重点项目和投资清单,截至8月底,全区重大项目开复工率92.8%,同比提高6.6%,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836亿元,完成率59.3%,同比提高9.8%。1—8月,51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361.8亿元。

21.持续提升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一是加强统收统支。规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收统支,增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度能力,8月底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有298.6亿元归集至自治区财政专户。二是强化资金筹集。按月编制基金收支节余情况表,加强动态监测,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开展违规提前退休、重复领取社会保险金、违规一次性补缴等问题专项整治。四是落实全面参保计划。持续开展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截至8月底,完成扩面任务人。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22.认真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是深化思想认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县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和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内容,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专题学习研讨。举办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骨干、盟市和旗县宣传部长、乌兰牧骑队长指导员等专题培训班。二是健全制度机制。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传达学习中央精神,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召开区直机关单位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会,压实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中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三是加强校园阵地管理。加强高校党委班子、院系党组织政治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理论宣讲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带头开展专题辅导,引领带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

23.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严格落实领导包案、接访下访制度。自治区省级领导同志带头督办、包案、化解重点信访事项,盟市、旗县领导干部累计接访11432人次,接待来访群众48485人次,解决问题2605件;盟市、旗县领导干部累计参与下访2224人次,接待来访群众9094人次,解决问题1870余件。二是着力解决房地产领域“办证难”问题。全区累计梳理出房地产遗留“办证难”项目2339个,已办理大房本项目2302个,首次登记率98.42%,涉及房屋117.81万套;办结个人分户登记90.34万套,占首次登记的76.69%。三是完善便民服务举措。深化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自治区公安厅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综合服务窗口,24项本级事项除涉密事项外其余均可网上办理。开通“内蒙公安”,初步实现公安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自治区司法厅39项公证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公共法律服务“三台融合”项目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