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概念提出的第4年,实际实施已3年之后的2018年居然依旧是新年春晚的最重要政策宣传主题(甚至没有之一),不得不说颇有些让人感到意外。但若考虑到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工业产能、外汇资产过剩等经济现状,中国相当一部分边境国家在西方大国逆全球化思想逐渐占主流逐渐把外交重心转向中国等国际政治背景,执政层长期高举“一带一路”战略旗帜,并将之当做政策引导的重要方向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引领数千亿对外投资资金和成百上千各类投资项目的落地,其也切实地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故事内容。一些具有国际视野和相关能力的环保企业,也在近年开始真正的承接和运营市政水、固废、甚至修复类环保项目,积累国际项目经验。
一些行业人士甚至把近一两年中国环保产业的国际市场动向和趋势总结为:“买在欧洲,卖在一带一路”——在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环保产业成熟市场购买相关技术和企业标的,同时,在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服务新兴需求国家进行业务拓展,获得实际项目业绩和营收。可以说非常到位了。
当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过去几年国内环保企业的“一带一路”相关业务增长,更多还是量的层面,少有质的层面的突破。首先,“一带一路”项目还是以基建,资源类项目为主,环保内容占比一般,远不及在国门内环保内容在PPP大潮中的重要性。其次,环保企业在“一带一路”环保业务的拓展中,依然需要高度依赖战略的举旗人和主角——奉命出海的大国企央企。作为配角的环保企业在项目的选择,以及客户接触谈判的过程中,控制力和话语权都比较低。
而到了2017年中旬,随着环保部制定的两项重要政策《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及《“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的出台,“一带一路”的环保机遇也开始由虚入实,逐渐由量变走向质变,甚至可能成为中国环保产业未来几年最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质变”发生的产业内部驱动力
做出未来几年会是“一带一路”环保产业机遇风口这一预测,凭借的并非简单的政治口号,或者数条与企业相关的新闻。更多的,是基于产业本身之水到渠成的内部驱动力。
其一,是投资重点转变的驱动力。PPP政策收紧,“起飞转平飞”之后,国资性质的社会资本方投入到PPP项目中的资金规模势必减少,金融机构针对相关项目的贷款和其他融资类型的资金也将收紧,而政府方将PPP模式滥用与差项目和假PPP项目的情况审核和问责也更加严格。因此,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国企央企将部分投资重点转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环保市场,无疑是更加顺应政策潮流和政绩导向,这一趋势将非常可以预期。
其二,是前期试错经验积累产生的驱动力。在过去五年,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市场尝试主要有两个特点:并购和欧美。即,主要通过并购完成,目标市场主要是欧美国家。但事实上,除了通过吸收海外技术,获得国际品牌,依然以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并购外。真正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资产类并购的数量和经济收益都并不突出,此方向的政策导向也比较暧昧,在政策和金融方面的管控时不时收紧的情况下,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难以一鼓作气无所掣肘地在这一领域践行大资金体量的,持续且成体系的投资。正因这样的试错经验,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的海外投资在16、17年整体是有所收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企业自然也有改变投资方向的需求——由“并购+欧美”改为“项目+一带一路”,其政策更加明确,项目投资体量较小,适合更多的环保企业,金融风险也较低,此外也有更加多的合作伙伴,无疑是更加有风险-收益性价比的更优选择。
其三,是环保产业内部企业间竞争的明显加剧所产生的对外“挤压效应”。2017年,无论国企还是央企,无论上市公司还是新三板企业,无论是大型的环境产业集团还是小的技术型企业,几乎全部都更加切实地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而且这一压力直接体现在了业绩和营收上。水、气、土十条、环境税法等重磅政策已陆续出台,顶层环保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定型,因新政策催生的“市场福利”将越来越少,环保企业不得不直面竞争,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对手处“抢项目”。行业内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将视野转向国际市场是有此能力的企业比较合理的选择。环保企业过去以“玩票”的心态和”讲故事”的目的做海外项目的情况将出现改变,转为真正地将海外事业部当做重点投入重点发展的新业务板块,真正地将海外项目当做利润的增长点。
以上种种论述希望导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几年中国环保产业对一带一路环保业务已有所试水,但行业整体远未形成大的趋势甚至行业发展主题。而在未来几年,随着内外驱动力的成熟,这一投资方向很可能成为新的行业风口。
环保部“一带一路”环保政策分析
既有以上结论,再细细分析前文提到环保部主导制定的两项政策,并解读政策语言后面的官方规划目标和产业引导方向以及其对应的机遇点,则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及《“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分别于2017年4月和5月发布。前者为偏宏观的指导思路,后者为基于前者的较为细化的具体实施方案。除去较为务虚的内容,值得环保关注的要点如下:
(1)政策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政策、标准沟通与衔接
这条不甚显眼,但非常重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轨迹滞后于中国十年左右的“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将是环保市场的重点区域。如中国10年前、甚至20年前一般,这些国家还有大量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环保规划等政策需要制定来引导整个环保事业的发展。其中,环保产品的技术标准,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半经营性环保业务的补贴标准等关键政策直接关系到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特定领域的适用性,对于海外企业尤其如此。在此过程中,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咨询机构以及环保企业若能参与到此类政策的制定过程,发挥影响力,给出合理建议,则对环保产品和服务打入当地市场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2)项目示范:投资建设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园污水处理示范项目
优先重点建设有示范效应的项目是“一带一路”战略中对项目规划和选择的基本思路之一。用通俗的话来说,即既要赚钱,也要赚吆喝。因此,投资示范类环保项目也是“一带一路”环保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诸多环境业务领域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是中方比较好把控,对当地公用基础设施依赖较小的领域,政策文本中重点提出以这类项目为重点建设的环保示范项目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而此类业务也是工业水处理领域经验积累丰富的环境龙头企业所驾轻就熟的。此类项目规模偏大,品牌宣传效应非常高,是相关企业可以去重点争取参与的项目。
(3)产业落地:合作共建环保产业技术园区
“一带一路”环保市场目标国家,不但有与中国过去10年类似的环境治理需求,同时也有较为便宜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环保企业在目标进行项目投资的同时,将部分经营、研发和生产制造实体在当地落地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战略选择。在官方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环保产业技术园区的政策导向下,若有对国内环保企业进入园区的官方支持性政策,这一选项将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4)参与当地的环境能力建设:推动中外环保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建设,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环保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国的环境治理事业以及环保产业发展的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一带一路”环保规划中的此项内容旨在就产品输出、生产输出之外,为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输出铺就道路。不难预计,政策的落实阶段,将会有官方机构或环保企业联合外方相关主体在“一带一路”国家成立的合作研发中心,支持当地国家环保技术的发展。这类研发中心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一般都不大,但对环保企业来说,无论在品牌宣传方,还是自有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方面,都有实质的价值,是具有相关实力的环保企业可参与甚至主导的战略举措。
“一带一路”环保机遇展望
在商业领域,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实际利益的计算与考量是不便直接明说,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实情。“一带一路”战略虽然在国际宣传口径中或多或少对周边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一些不便直说但不断意会的援助性质。但实际上,落到具体的事上,“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一笔生意经。就如前文所言,政府的诉求是吆喝要赚,钱也要赚。而这也是有意参与“一带一路”环保项目的企业应该预先确立的心理建设。
在未来几年,国内环保市场的竞争虽然有所加剧,但依然有着不少机遇点。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如何取舍与平衡,不同的环保企业将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但长期来看,国际化是中国环保产业不可逆转的一个长期大趋势,“一带一路”应该是未来几年最适合大部分环保企业的“走出去”突破口,这两点应该没有疑问。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环保这样一个典型政策驱动型产业,政策往往直接导致一个细分行业的兴衰和一批企业的枯荣生死。政策确实会带来机遇,但政策的确定性和持续性也将是对环保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的考量点。对于战略规划更为长久的大型环保集团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本届政府提出,并且大力投入贯彻实施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在重要性层级和持续性上,应该算得上是非常靠谱的了。
Copyright ◎ 2013-2022河北诚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冀ICP备16014214号-2